当前位置:

新闻中心   -   行业动态   -  

政府工作报告释放国资国企改革七大信号

发布时间:2025-03-10

分享到:



摘要



      2025年3月5日上午,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开幕,李强总理作《政府工作报告》,全面总结2024年工作成绩,明确2025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和政策取向,部署2025年政府工作任务。《丽莎闻道》梳理政府工作报告,与国资国企改革相关有如下七大要点:

     一是高质量完成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,实施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指引,加快建立国有企业履行战略使命评价制度。
     二是统筹安排收入、债券等各类财政资金,确保财政政策持续用力、更加给力。

      三是积极扩大有效投资、发挥好各类政府投资工具作用。

      四是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,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。

      五是持续推进“人工智能+”行动,激发数字经济创新活力。

      六是发挥科技领军企业龙头作用,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。

      七是稳妥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,剥离地方融资平台政府融资功能,推动市场化转型和债务风险化解。



正文




  

一是高质量完成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,实施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指引,加快建立国有企业履行战略使命评价制度。
高质量完成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,不仅是完成改革任务的量的要求,更是质的要求。它意味着改革要形成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关系,解决制约国家发展安全和长远利益的重大科技问题,全面提升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。

实施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指引,旨在推动国有资本向关系国家安全、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,同时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公共服务领域的布局。这一举措不仅是做强做优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的重要方式,也是增强国有经济整体功能作用的关键。建立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指引制度,动态发布指引目录,明确国有资本重点投资领域和方向,增强指引的适应性和可操作性,适时开展效果评估。

建立国有企业履行战略使命评价制度。加快建立国有企业履行战略使命评价制度,旨在进一步完善国有企业分类考核评价体系,推动国有企业在增强核心功能、提升功能价值等方面取得实质性突破。根据不同功能定位探索“一业一策、一企一策”考核,引导国有企业聚焦主责主业发展实体经济。

二是统筹安排收入、债券等各类财政资金,确保财政政策持续用力、更加给力。

财政支出与债务规模扩大。今年一般公共预算支出规模达到29.7万亿元,比上年增加1.2万亿元。同时,新增政府债务总规模达到11.86万亿元,比上年增加2.9万亿元。这些资金将重点用于“两重”(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和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)项目,国有企业作为这些项目的主要实施主体,将获得更多的资金支持,推动其在基础设施、能源安全、科技创新等关键领域的布局优化。特别国债中5000亿元将用于支持国有大型商业银行补充资本。这有助于增强国有金融机构的资本实力,提升其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。

地方政府专项债券。拟安排地方政府专项债券4.4万亿元、比上年增加5000亿元,重点用于投资建设、土地收储和收购存量商品房、消化地方政府拖欠企业账款等。今年合计新增政府债务总规模11.86万亿元、比上年增加2.9万亿元,财政支出强度明显加大。

三是积极扩大有效投资、发挥好各类政府投资工具作用。

加快实施一批重点项目,坚决防止低效无效投资。加快实施一批重点项目,尤其是“两重”(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和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)项目,是推动国有资本向关键领域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的重要举措。通过这些项目,国有企业可以在基础设施、能源安全、科技创新等领域发挥更大作用,提升国有经济的整体竞争力。政府工作报告强调“切实选准选好项目,管好用好资金”,这要求国有企业在项目实施中更加注重投资效益,避免低效无效投资。这不仅是对资金的高效利用,也是提升国有企业核心功能和竞争力的关键。

中央预算内投资与特别国债。今年中央预算内投资拟安排7350亿元,同时用好超长期特别国债和强化配套融资。这些资金支持为国有企业参与重大项目建设提供了有力保障,尤其是在基础设施、公共服务和科技创新等领域。
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管理优化。通过实施投向领域负面清单管理和下放项目审核权限等措施,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的使用效率将进一步提升,优化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管理机制,实施好投向领域负面清单管理、下放项目审核权限等措施。这为国有企业参与地方重大项目建设提供了更灵活的融资环境。

四是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,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。

培育壮大新兴产业、未来产业。深入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。开展新技术新产品新场景大规模应用示范行动,推动商业航天、低空经济等新兴产业安全健康发展。建立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,培育生物制造、量子科技、具身智能、6G等未来产业。深化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试点,加快发展服务型制造。
推动传统产业改造提升。加快制造业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,强化产业基础再造和重大技术装备攻关。进一步扩范围、降门槛,深入实施制造业重大技术改造升级和大规模设备更新工程。加快制造业数字化转型,培育一批既懂行业又懂数字化的服务商,加大对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支持。开展标准提升引领传统产业优化升级行动。深入推进制造业“增品种、提品质、创品牌”工作,加强全面质量管理,打造名品精品、经典产业。

五是持续推进“人工智能+”行动,激发数字经济创新活力。

激发数字经济创新活力。持续推进“人工智能+”行动,将数字技术与制造优势、市场优势更好结合起来,支持大模型广泛应用,大力发展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、人工智能手机和电脑、智能机器人等新一代智能终端以及智能制造装备。扩大5G规模化应用,加快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,优化全国算力资源布局,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。加快完善数据基础制度,深化数据资源开发利用,促进和规范数据跨境流动。
国资委召开中央企业“AI+”专项行动,推动中央企业融入国家算力布局,与龙头民企、科研机构深化合作,一批高价值行业应用场景落地,智能算力供给能力显著提升,数据集建设稳步推进,大模型构建加速追赶,在人工智能关键领域取得积极进展。

 六是发挥科技领军企业龙头作用,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。

发挥科技领军企业龙头作用,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,从制度上保障企业参与国家科技创新决策、承担重大科技项目。完善中央财政科技经费分配和管理使用机制。

健全科技成果转化支持政策和市场服务,推进职务科技成果赋权和资产单列管理改革,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效能。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。加快概念验证、中试验证和行业共性技术平台建设。
鼓励科技创新资本支持。健全创投基金差异化监管制度,强化政策性金融支持,加快发展创业投资、壮大耐心资本。

七是稳妥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,剥离地方融资平台政府融资功能,推动市场化转型和债务风险化解。

稳妥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。坚持在发展中化债、在化债中发展,完善和落实一揽子化债方案,优化考核和管控措施,动态调整债务高风险地区名单,支持打开新的投资空间。按照科学分类、精准置换的原则,做好地方政府隐性债务置换工作。完善政府债务管理制度,坚决遏制违规举债冲动。
加快剥离地方融资平台政府融资功能,推动市场化转型和债务风险化解。地方融资平台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、公共服务等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,但也积累了大量债务风险。剥离政府融资功能是防范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的关键举措,有助于厘清政府与企业的责权利关系,避免政府信用被过度透支。地方融资平台应转型为市场化主体,如城市综合服务商、产业园区运营商或特定行业投资运营商等。通过注入非公益性资产,改善平台公司的资产结构,增强其自身造血能力,实现市场化经营现金流覆盖融资利息。